|
民营资本在基础医疗市场化上的机会基础医疗市场化的操作性相比以大病为主的大医院要高很多,风险也低。据香港食物及卫生局Food and Health Bureau的数据,香港大约70%的门诊治疗由私立医疗机构完成,通常是全科医生诊所,而住院治疗和复杂专科治疗则大都集中在公立医院,超过90%是在公立医院进行的。 这对中国有很大参照意义,为保证民生,大病救治需要保持公益性,尤其在中国自费比例很高的情况下,需要公立体系来支撑大病治疗。但基础医疗作为守门人,可以分流一大批病人,这个板块需要的是通过竞争保证服务的质量,用市场化促进其活力,把蛋糕做大后,通过跑量以及政策对价格的监管来保证老百姓可以负担的起。在蛋糕够大的情况下,基础医疗的市场化不会变成有钱人的专用服务,正因为市场大了,才有可能通过竞争去服务不同人群。 基础医疗市场化带来的变革还有持续性医疗的可能。如果基础医疗的病人和医生可以建立相对长期稳定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增加信任度,也有助于约束医生进行不良行为。 持续性是目前制度下不能做到的。目前基层医疗试图通过签约居民来增加持续性,但并不奏效。没有好的服务而试图增加用户忠诚度只是空中楼阁。未来的持续性医疗不仅要求提供方有很强的医学实力,更重要的是懂得做客服和营销。这会逼迫基础医疗从医疗机构向公司化转型,需要一整个商业团队来做品牌、用户管理和忠诚度提升。而能够进行商业化运作的前提是市场化,让私营和公立同等竞争。 持续性可以说是进行后续服务的关键。尤其有助于慢性病的长期成本控制。目前的慢性病之所以很难管,除了我们的支付体系不为健康管理买单这个因素,还有医生对病人缺乏长期了解的原因。商业化可以推动基础医疗引入零售业的客服模式,根据其就医行为推断其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长期抓住客户,提高忠诚度,才有可能进行管理,然后往上附加各种数字医疗工具,采集数据,并进行产品营销,长期帮助用户管理健康并控制成本。 对于商业化是否会让病人看不起基础医疗这个问题,在一个狭窄市场是可能的,因为用户局限在高端人群,主要目标是舒适的服务。可是如果市场够大,必然形成分层,高端的需求毕竟是有限的,也不可能快速增长。市场的动力来自更大的中低端客群,只要蛋糕做大,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服务方就不可能局限在高端这个狭窄板块,量的上升也会推动价格回到合理可接受的区间。 未来基础医疗的发展必定是从中端市场取得突破。高端市场非常狭窄,用户的可选择性也很强,并不是对基础医疗有着急切的需求。而中端用户则不同,他们愿意为优质的医疗服务支付一定的溢价,但现实是市场上非常缺乏这类服务提供方。公立的基础医疗主要是公益的性质,不能也不应该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民营资本在中端市场将成为主要的推动力,诊疗的标准化和透明化将成为考验民营资本的主要试金石。如果不能通过服务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还是走原来过度逐利的老路,是无法真正打造这一市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