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剖析医疗器械采购使用的三大矛盾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各个行业更加注重利用矛盾分析法处理和解决本领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矛盾分析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 由于医疗器械与人类的生命健康紧密相关,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能否满足人民对健康生活的需要。因此,科学分析和处理医疗器械领域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新发布的《2017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从总体上可以看出,医疗器械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在国产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布局不均衡、研发投入不够、市场竞争力不足等方面。 为打破国外进口品牌的长期垄断,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旨在加速推进医疗器械国产化,达到调整不平衡结构,释放不充分空间的目的。 作为医疗器械行业管理人员,从局部可以看出,医疗器械在引进、使用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存在“三大矛盾”,仅为个人意见,供参考。 突出矛盾一(引进环节):医疗机构规范化采购需求与医疗器械市场不正当竞争之间的矛盾。 政策形势: 2017年10月1日实施的《政府采购服务招标投标货物管理办法》,主要是为规范采购人的采购行为,加强对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旨在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 现状分析:新时代有新要求,医疗机构必将更加严格依法依规实施采购。然而,医疗器械购销领域积弊较深,市场竞争环境恶劣,主要表现在: (1)供应商之间的不正当竞争。例如假借设备捐赠、借用、租赁、置换、升级等形式捆绑销售耗材(试剂),规避公开招标,长期占领医疗市场; (2)医疗机构对国产品牌信任度不够。例如,大型三甲医院指定购买进口设备的情况比较突出,或者设置歧视性、排他性参数,购买进口设备的论证程序缺失等。 措施与建议:(1)医疗机构规范采购行为,完善制度流程,营造风清气正的采购环境。(2)医疗机构落实政策法规要求,优先配置国产品牌。(3)各器械厂商严格依法办事,拒绝参与不正当竞争,不断提升自身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突出矛盾二(使用环节):医疗机构发展转型与医疗器械不合理使用之间的矛盾。 政策形势:2017年7月出台的《医用耗材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主要是为加强医用耗材监管,整治医用耗材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医用耗材的合理使用,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 现状分析:近年来,医疗机构一直试图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但效果并不理想。新医改模式的全面推行,卫生计生等主管部门监管力度将不断加大,医疗机构面临的管理形势日趋严峻。例如,国家层面密集出台的“两票制”、“零加成”、“集中采购”、“单病种付费”等政策,虽然可以快速遏制耗材费用的增长,但同时将矛盾和压力传导至各医械厂商和医疗机构。 措施与建议:(1)优化收治结构,加强医疗器械合理使用监控与干预。(2)依规开展“二次议价”,降低耗材价格。(3)优化产品结构,减少耗材品种,调整供货目录。 突出矛盾三(售后服务):医疗机构对高性价比售后服务需要与厂家售后服务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政策形势:《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应按合同约定,提供医疗器械售后服务,指导和配合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开展质量管理工作。 现状分析:目前国外各大医疗器械公司依托市场垄断地位,设备维保费用居高不下,随着用户以及设备数量不断增加,厂家服务能力有限、响应不充分、保障不及时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满足医疗机构日益提高的保障需求,厂家不得不让利,授权第三方维修机构代为开展售后服务,导致第三方维修行业日益兴起,但第三方企业的管理尚无统一的规范,且保障能力参差不齐。 措施与建议:医疗机构应谨慎引进第三方维修公司。首先,应严格审查第三方维修企业资质,重点审查第三方公司配件来源的合法性;其次,应加强第三方公司管理,建立基于风险管理的过程控制体系,确保大型医疗设备售后服务质量与安全。 总之,医学工程部门应当认清当前形势,全面依法依规办事,客观分析医疗器械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与问题,规范医疗器械引进,加强合理使用监管,提升售后服务水平,助推医疗器械行业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