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资讯 >>行业资讯 >> WPF:生物医药企业集群对中国整体医疗事业至关重要
详细内容

WPF:生物医药企业集群对中国整体医疗事业至关重要

英国《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前沿》杂志(WPF)于2014年Vol.2期(10月出版)刊登两个整版的“中国生物医药市场”特写,称在中国医疗保健的成本和支出都不断增长的大背景下,生物医药企业集群和创新生态圈对该国整体医疗事业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前沿》杂志(World Pharmaceutical Frontiers,WPF)是由英国Progressive Digital Media集团与世界知名咨询企业德勤公司联合出版的刊物,是一家面向B2B市场、致力于提供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资讯、最佳实践、监管动态、产业领袖访谈等行业内容的出版物。据读者调研数据表明,该杂志受众群中84%的读者拥有公司预算决策权、58%的读者担任生物医药相关企业董事总经理或CEO级职位。

以下是《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前沿》杂志特写“中国生物医药市场”的全文内容:

中国在持续高速发展中,医疗保健事业既是一个重大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尤其对于产业界的国内外企业而言。在2002年,中国在医疗保健上的支出还仅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但如今已升至5.15%—而且趋势还会不断上升。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消费者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在医疗保健领域的投入也将见证重大突破。根据麦肯锡公司的报告,到2020年,中国的医疗保健支出将突破1万亿美元,这既缘于消费者个人收入的上升、也缘于平均寿命增长所带来的慢性疾患的治疗投入增长。

引领创新

需要应对的挑战不小,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创新一路走得并不平坦;无论是新药研发、新型医疗设备的开拓,还是优质医疗护理服务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国外企业和专家。但是在近几年,中国无疑在引领创新方面迎头赶上,在包括医疗保健在内的中国诸多产业领域的政策制定上,创新已成为特别重要的议题。

在天津召开的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诸多旨在激励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创新释放的思路与方式广泛地得到头脑风暴。而达沃斯论坛只是众多在中国进行的高端论坛之一。

Pedro Lichtinger是辉瑞前生物医药国际事业部CEO、并曾担任Optimer医药公司CEO;在他看来,中国政府业已将生物技术与生物医药研发事业作为国家的优先发展事项,并提供了巨大的财政支持以及各项鼓励政策。“与此同时,很多跨国制药公司也在中国大力投资于研发,并将众多前沿技术和工艺带入了中国。因此,中国整体的生物医药研发突破在质量、频率和广度上都取得了显著进步,” Lichtinger表示。

Lichtinger向《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前沿》杂志表示,尽管上述研发突破带来的物质成果还需要若干年才能完全显现,但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积极推动着国内创新和国际间的新型合作、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医疗保健市场需求。

打造企业集群

诚然,创新需要打破传统的产业运作模式,包括倡导公共部门与私营产业之间的良性合作、在创新的生态圈中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等等。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这个自1998年以来连年被中国商务部评选为中国最顶尖的工业园,通过打造先进的产业集群而促进园内企业的跨界与交互协作。

生物医药产业历来具有“高风险、大投资、长周期”的产业发展特征,天津开发区在其园区内培育了一个不同阶段的混合型、阶梯式产业集群。在这样的集群中,既包括处于研发阶段、初步产业化阶段的医药企业,也有已经发展较成熟、甚至成为行业领头羊的企业;园区为不同阶段的企业也配备了各自的孵化载体和支持体系,分布在不同的子园区运作。

开发区科技发展集团副总经理李宏亮表示:“对制药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来说,仅仅具有顶级的‘硬件设施’还不够,更重要的是一个整体的支持计划。”他介绍说,天津开发区为制药企业提供的全方位支持体系涵盖了专利申请、资本募集、人才支持、到知识产权、市场营销和业务发展、法律和环境政策合规等诸多领域。

如是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努力和对创新的承诺为天津开发区及其落户企业带来一份出色的成绩单。据2013年12月底的官方消息披露,整个开发区建成了5个生物医药孵化机构,共约350家的生物医药落户企业在当年创造了超过170亿元人民币的工业总产值。

另外,仅2013年一年,开发区有10余个新药获得临床试验批件,还有10余个研发项目入选中国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这样高增长的一个产业生态也为创新型的生物医药企业创造了关联性枢纽,使同行企业相互协作,共享如公共实验室空间等交互利益。据天津康希诺生物技术公司的董事长宇学峰介绍,“我们在园区设立了一个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公共实验室,包含cGMP中试车间,原液生产能力每年可达4000万剂量。”

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能在天津开发区看到一个成熟的、多元化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融合了医药制造、药物研发、临床试验、医疗器械生产和医药相关服务链的多方位能力。落户企业不仅包括像诺和诺德、诺维信这样的大型制药厂商,也包括诸如西门子和汉纳的医疗设备生产商、诸如凯莱英、药明康德的合同外包组织(CRO),甚至包括参与创新的中国传统医药生产商。

研发红利

在像天津开发区这样、创新与生态系统构建受到高度重视的大环境中,对于CRO(合同式生物研发外包)这样的业态不啻为一个福音。集群发展模式极大鼓励了企业在研发领域的交互协作,这也是CRO兴盛发展的动因之一。

近年来研发领域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是,2013年5月份,天津溥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将 “重组人血清白蛋白融合蛋白”在美国及其属地生产和销售的非独家专利许可,授权给全球十大药企之一的以色列悌瓦制药集团。

“获得我们专利授权之后,悌瓦公司可将生产该新药的成本降至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而且我们产品的药效更长久;这也是为什么悌瓦公司愿意在美国市场来推广我们的这一成果,”亦是天津开发区落户企业的天津溥瀛生物技术公司董事长于在林教授表示。

根据双方的协议,悌瓦公司在美国市场可推广‘重组人血清白蛋白融合蛋白’这一技术用于嗜中性白血球减少症治疗;而天津溥瀛公司也将继续发展这一技术,目前在中国‘重组人血清白蛋白融合蛋白’已进入临床I-II期的研究,用于结核病与肿瘤患者的治疗。

于在林教授对于和像悌瓦这样的世界级医药企业合作深感欣慰;他相信这样的合作彰显了中国生物医药研发的不俗实力和高质量。

对研发的巨大投入使得大量CRO组织在中国兴盛地发展。目前中国已有超过500家国内企业从事CRO活动,产出约占全球范围内CRO产出份额的7-10%。并且,这些企业现在大都为中小型规模,说明他们整体而言仍然享有巨大的未来增长空间。

跨界融合

引领持续健康的产业增长并非易事,尤其是处在当下日益互联的世界中;它需要引入跨学科的融合发展观念,以期集不同产业最具创新之所长来推动卓见与效率到达全新的高度。

2012年,天津开发区揭牌成立了生物信息计算联合实验室,借助使用“天河一号”这一当时位列全球第二的超级计算机来从事生物科学研究,在作人类基因信息关联分析时,传统上需要300多天完成的工作仅需三个多小时即能得出结果。该联合实验室还这也促使研究人员在超级计算和生物科学的融合上取得更多突破,同时促进跨学科组学相关产业的发展。

例如,联合实验室的初期项目中就包括生物信息学分析的优化、加大开发更强大的生物信息学算法和工具,尤其是涉及大数据处理的高性能算法和多纬度的生物学议题。

另一项创举则是在2012年12月,在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创立了国际标准的“医药经济和政策研究中心”,它与南安普顿大学、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研究所(NICE)等一系列国际合作机构联合开展专项研究,涉及的领域也包含医疗服务经济学、定价分析、政策科学等多领域的跨界与融合。

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副院长王林博士表示,“我们希望面向世界一流的专家展开‘引智’,形成了一个多元背景、种族和学科的全球智慧‘大熔炉’;当然,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整体支持体系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王林博士本人在海外工作期间曾担任杜邦公司的高管,也是中国“千人计划”的一员。他透露,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在未来五年内力争进一步延揽200名“顶尖人才”(以科学家背景的创业者为主);而在2013年一年,研究院所孵化的企业整体销售收入也达到6900万元人民币。

到2015年,天津开发区生物医药产值将达到3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5%。届时,年产值达5亿元以上的大型生产企业预计将超过20家、研发机构超过30家、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0家;区内研发投入预计将占到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0%...更多的协同合作和生物医药创新将令世人拭目以待。

生物医药企业集群医疗事业中国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