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资讯 >>行业资讯 >> 3D打印不可步“卖设备”后尘
详细内容

3D打印不可步“卖设备”后尘

                          
    鼓励创新与临床转化
在临床植骨手术中,头颅模型、定位导板以及固定骨头的金属钛板都是通过3D打印机来制作完成的。未来这样的场景将会在其他治疗领域再现。可毕竟是新生事物,自然也会面临诸多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刘忠军在今年“两会”期间,拿出一截3D打印的人体脊椎骨说:“我国很多自己的科研成果因审批难导致走向市场困难,待审批后,国外同类产品已大规模上市。”刘忠军呼吁,管理部门应积极做好应对新技术的准备和能力储备。
因为3D打印的发展不可能沿袭传统制造业的老路,生产设备、卖设备的道路显然是走不通的。“我很担心国内的3D打印技术会步CT、核磁共振等高端器械的后尘。”戴尅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提到这种担忧。
戴尅戎解释说:“尽管我国3D打印技术仍处起步阶段,与欧美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需要警惕的是,现在进口3D打印机都要求用原装钛粉,否则后果自负。这就让人联想起可口可乐。可口可乐进入中国时,生产线大多是免费提供的,但他们只有一个要求,这些生产线灌到瓶子里的饮料必须是美国原装的。生产线投资虽大,但真正盈利的是这些饮料。同样,如果未来有竞争,国外产品就会把机器价格降得很低,主要通过材料费挣钱,可中国是钛的大国,怎么钛粉就得进口呢?
“我们要大力发展国产器械和装备。”戴尅戎建议,一要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打印机和专用配套材料。二要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人才的培养。三要政策支持。比如鼓励使用并推广这项新技术,同时严控质量,包括完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加强行业管理和规范,鼓励创新和临床转化。
其实,这并不是疯狂的猜想。今后医用手术导板与骨科植入物、三维立体打印,包括细胞活性材料增材制造装备等会越来越多。有企业人士建议,“发展3D打印产业应做好顶层设计,开展质量技术评价的第三方认证,促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完善个性化增材制造医疗器械在产品分类、临床验证、产品注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共有2页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seo seo